咨询热线:028-87534001
CN EN

咨询热线

028-87534001
在线留言

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面临的挑战和变化

发布日期:2020-08-14

     2020年8月14日,恒和信举办2020年半年工作会议暨第七届发展论坛。在“内循环与律师业务”分论坛中,闵太全律师就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面临的挑战和变化及律师如何应对进行了分享。

      制造业,通俗地讲,就是利用资源,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各类产品。政府讲话和媒体宣传也多次提到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

      新中国成立至今七十余年,通过全国人民一代又一代不懈努力,接力奋斗,中国从一个制造业非常薄弱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国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客观来讲,我们只是体量上的制造业大国,却还不是制造业的强国。

      目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大而不强,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供应削减、人工成本上升,人才分流,产能过剩。制造业获得社会资金的机会和成本相对不利,资金脱实向虚。

      另外就是我国制造业普遍国际化经营能力不足,缺乏经验,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逐步深入,国内制造业企业走出去之后面临着一系列的障碍。最近几年还有一个新变化,中国的制造业面临“产业回流”和“产业分流”的考验:一方面许多发达国家想将制造业搬回本国,其中又以美国和日本最为突出;另外一些低端制造业被转移到越南、孟加拉国等土地、人力成本相对更低的国家。

      制造业面临如此严峻的挑战,如何寻求改变?

      国务院早在2015年就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政府、媒体也一直在呼吁--“产业升级”。所有人都关注到了制造业需要产业升级,但客观情况是,改革开放后产生的初代企业家即将退休,其本身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完成产业升级。想交给下一代,但是制造业成本高,大多数收益率较低,很多下一代觉得制造业太苦,不愿意踏踏实实地建设生产厂房、架设流水线、招募产业工人(或者很多时候想招也很不容易),而是选择将资金投入到房地产、金融这些领域,企图“挣快钱”,结果就是制造业难以完成产业升级。

      其实规模以上企业,比如国家电网(特高压)、高铁、华为5G,这些领域都是非常不错的,基本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是其他非规模以上企业,应该怎么做?我觉得关键的一点,要寻求品牌崛起,摆脱原来那种没有品牌,只做代工的思维。目前的一个问题,很多企业只做产业链中一个小环节,上游企业的兴衰,就直接影响到了下游行业的发展,抗风险能力较差,甚至有许多企业已经陷入了举步维坚的两难境地,质言之,就是生存或者毁灭。

      怎么做到“产业升级”?中国制造一定要打造自主品牌,要有自主的、独立的知识产权。要打造自主品牌,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扶持。

      从律师的角度来讲,我认为律师至少在三个方面可以发挥较大作用:一是助力企业知识产权的建立和维护,帮助企业建立自身的品牌,组建自身的品牌运营团队,树立企业自身的品牌核心价值观,品牌形象;二是帮助企业降低获得社会资金的成本,增加企业获得资金的机会;三是帮助企业增强国际化的经营能力,帮助大型企业走出去,在国外站稳脚跟。

      还有一点,中国制造是否全部都需要“产业升级”?我认为大可不必。要说几亿的中国制造业工人都去生产高端制造业,这不现实,世界也没有那么大的市场容量来消费掉这么大产能。

      在我看来,低端制造业也不能丢,保留中低端制造,同时一部分企业升级去进入高端制造业,这样的产业结构比较适合中国。要打造中、低、高端制造的全产业模式,中国是联合国认证的唯一拥有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这个荣誉不能丢。这次疫情其实大家也看到了,从2月初日产口罩不足2500万只到后面日产超过  1.5亿只,这就是全产业模式的优势,相信大家都体会到了2月份买口罩的痛苦。

      我对中国制造业是充满信心的,有很多的机遇支撑:人力资源的优势(培养了很多大学生);出口目前虽然受了一些影响,但市场基础条件较好;中西部低要素成本区为竞争力维护提供一定缓冲空间;配套科研和技术创新条件较好;发达的公路、铁路网络系统。还有一点,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国内市场,有利于摊薄制造企业成本。

      正如刘鹤副总理所说,“一个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我相信,在国家的大政方针的指导和产业政策的扶持下,律师在助力企业、规范市场、增强老百姓对于法治的信心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1598341617590958.jpg 

四川恒和信律师事务所 闵太全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