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01.严惩“忽悠团”“黑网店”,最高法发布“农资打假”典型案例4件
02.深化落实检察听证,最高检发布2025年检察听证典型案例
01严惩“忽悠团”“黑网店”,最高法发布“农资打假”典型案例4件
2025年3月31日,为依法惩治制售伪劣农资犯罪,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切实维护农民利益,最高人民法院遴选发布4件“农资打假”典型案例。
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单独或者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发布《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进一步加强涉种子刑事审判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保护种业知识产权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营造种业振兴良好环境的指导意见》等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突出对种子等伪劣农资违法犯罪的惩治力度,为依法惩治相关犯罪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政策依据。
一、典型案例的主要特点
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涉及种子、农药、化肥3类重要农资,涵盖利用网络电商平台销售、“农资忽悠团”进村兜售等典型犯罪手段,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彰显依法从严惩处的鲜明立场
生产、销售伪劣农资犯罪损害农民切身利益,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人民法院始终坚持依法从严惩处此类犯罪,该判处重刑的,坚决依法判处。
此次发布的4件典型案例中,有3件对被告人判处了五年有期徒刑以上重刑。
(二)突出对种子质量安全的刑事司法保护
种子制假售假犯罪,严重扰乱种业市场秩序,危害国家种源安全,给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造成损失,应予严厉打击。
(三)全面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人民法院注重全链条打击制售伪劣农资犯罪,在坚决依法严惩犯罪性质恶劣、情节严重、社会危害大、主观恶性深的被告人的同时,对其他具有从犯、自首、立功等法定从宽处罚情节的被告人,量刑时注重体现区别对待,从而更好地分化瓦解犯罪分子,预防和减少犯罪。
(四)多措并举促进惩防结合
人民法院立足审判职能,积极配合农业农村等部门开展“规范网络销售农资”“农资忽悠团”等专项整治行动,强化行刑衔接,提升打击合力。各地法院还通过组织旁听庭审、公开宣判、普法宣传等形式,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农资生产经营者增强责任意识、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帮助广大消费者提高识别防范能力、更好维护自身权益,促进实现源头治理。
二、典型案例的突出效果及典型意义
案例一:赵某销售伪劣种子案——销售带菌马铃薯种薯,使生产遭受特别重大损失
突出效果
赵某在没有取得种子经营资质的情况下,购入无任何标签标识的带菌马铃薯种薯予以销售,导致农户种植后疫病流行、植株枯死、薯块腐烂,使生产遭受特别重大损失。
典型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马铃薯产量最多的国家,2015年我国启动了马铃薯主粮化战略,马铃薯增产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马铃薯环腐病,俗称转圈烂,是一种易传染、危害大的马铃薯病害。根据《马铃薯种薯国家标准》(GB-18133-2012),环腐病菌等检疫性有害生物在种薯生产中的允许率为“0”,发现此类病虫害的马铃薯不能用作种薯。本案中,被告人销售带有环腐病等细菌的马铃薯种薯,给农户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同时,自己也受到了法律的严厉制裁。
案例二:李某柱等销售伪劣种子案——销售纯度不合格的伪劣水稻种子,使生产遭受重大损失
突出效果
李某柱等销售未经品种审定、纯度远低于国家规定标准的水稻种子,89名农户种植后造成大幅减产或者部分绝收,使生产遭受重大损失。人民法院对上述被告人依法定罪处罚,该重判的坚决予以重判,有力震慑犯罪分子,净化种业市场,从源头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典型意义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据统计,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45%,为我国粮食连年丰收提供了关键支撑。《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规定,国家对水稻等主要农作物实行品种审定制度,主要农作物品种在推广前应当通过国家级或者省级审定,应当审定的农作物品种未经审定的,不得推广、销售。未经审定的种子品种没有经过严格的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品种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其产量稳定性、适应性、抗病虫害能力等特性均无法保证,将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风险。本案中,涉案水稻种子未经审定便先行推广上市,种子纯度远低于国家标准,农户种植后造成大幅减产甚至绝收,不仅侵害了农民利益,也危害国家粮食安全,应当依法从严惩处。
案例三:丁某、张某平销售伪劣产品案——通过网络电商平台销售低浓度农药,销售金额上百万元
突出效果
被告人利用网络电商平台销售伪劣农资,审理法院组织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和各界群众观摩庭审活动,强化以案释法,取得良好法治宣传效果。
典型意义
近年来,随着电商平台的蓬勃发展,通过网络渠道购买农资产品的农民越来越多。相比线下传统渠道,网络渠道具有价格优惠、送货上门等优势,为农民选购农资提供了便利,但假冒伪劣问题也日益凸显。一些不法商贩利用网络平台将伪劣农资销售至全国各地,农民一旦在网上购得伪劣农资,溯源维权有较大难度。
案例四:张某、司某等销售伪劣产品案——“农资忽悠团”下乡以氮肥冒充复合肥销售,牟取暴利
突出效果
1.张某、司某等被告人组成“农资忽悠团”下乡兜售伪劣化肥,组织程度高,销售金额大,社会影响恶劣,人民法院不仅依法对共同犯罪中的主犯张某和司某分别判处十一年和九年有期徒刑,还对二被告人分别判处罚金人民币九十万元,充分发挥了刑罚的惩治、威慑作用。
2.本案中的“农资忽悠团”涉案多达十余人,人民法院在依法对主犯张某等人判处重刑的同时,对其他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辅助作用,具有自首、认罪认罚等情节的涉案人员,准确适用刑罚,确保宽严有度,罚当其罪。
典型意义
近年来,“农资忽悠团”成为一种常见的销售伪劣农资的犯罪形式,对农业生产、农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农业农村部、公安部在2024年组织开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农资忽悠团”违法犯罪活动,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对受理的此类案件依法从严惩处,形成打击合力。“农资忽悠团”组织化程度高、欺骗性强,团伙内部分工明确、协作紧密,深入农村地区流窜作案。犯罪团伙通过赠送礼品、免费吃饭等小恩小惠吸引农民参加“讲座”,再由不法分子假扮专家推荐农资产品,最后利用打折、促销等话术骗取农民购买伪劣农资。
02深化落实检察听证,最高检发布2025年检察听证典型案例
为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检察实践,健全检察权运行制约监督机制,持续做实做优检察听证工作,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2025年检察听证典型案例6件,其中包括刑事案件2件。
一、江苏省南京市人民检察院、雨花台区人民检察院——张某、汪某某刑事申诉检察听证案
典型意义
(一)上级检察院与下级检察院协同开展听证,一体履职推动矛盾化解。
对一事多案、同时向市区两级检察院提出申诉的案件,检察机关要上下一体履职,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统筹两级检察院办案力量,厘清事实和证据、明晰争议焦点。同时,上下级检察机关协同组织开展听证,邀请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人员作为听证员,确保听证人员的多元化、专业化,为打开申诉人心结,实质化解矛盾创造有利条件。
(二)简易听证与上门听证相结合,以“看得见”“听得懂”的方式充分回应诉求。
根据案件及申诉人的具体情况,灵活采用组合听证,将简易听证与上门听证相结合,增强释法说理效果。对于婚恋家庭、邻里纠纷引发的轻伤害案件,可以在简易听证查明案件事实、建立信任的基础上,到当事人所在社区开展“上门听证”,邀请社区人员作为听证人员,以“看得见、听得懂、愿意听”的方式释法说理,以“身边人”化解“身边事”,促进矛盾化解。以进社区听证的方式以案普法,助力基层社会治理。
(三)听证化解与后续跟踪相衔接,实质性消除潜在矛盾。
牢固树立“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基本价值追求,不就案办案,不仅要做好听证化解工作,更要做好听证的“后半篇文章”。对听证达成的和解赔偿,检察机关应与相关部门合作,做好后续相关赔偿事项的落实,消除隐患,防止矛盾反弹。
二、河南省禹州市人民检察院对刘某某社区矫正监督检察听证案
典型意义
检察机关对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开展法律监督,应当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特殊情况。针对执行监管规定与保障涉罪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相冲突的问题,可以组织召开听证会,搭建“面对面”沟通平台,选取熟悉未成年人工作的第三方专业人士为听证员,充分开展释法说理,帮助协调解决问题,促进各方最大限度达成共识,推动有力监管与有效保障相结合,实现法理情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