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诊疗行为中,手术是外科治疗的主要及关键性措施,对于手术各个环节的准确把握,对于手术结果的影响极大。通常在手术环节中,容易出现过错的环节有:术中操作不当、术中麻醉不当和器械使用不当等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一、术中操作不当
(一)违反手术步骤规范
每一台手术都有既定的操作流程和步骤,这些步骤是经过无数医学实践总结出来的,目的是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比如在进行胃肠手术时,需要按照特定顺序进行组织分离、血管结扎、器官切除与吻合等操作。若医生随意跳过步骤或顺序颠倒,就可能引发大出血、脏器损伤、吻合口漏等严重后果 ,影响患者术后恢复,甚至危及生命。
(二)医生经验和技能不足
手术是一项高度依赖医生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的工作。经验欠缺、技术不熟练的医生,可能在手术中出现误操作。例如,我们经办的腹膜后神经鞘瘤切除术中,医院首先对肿瘤的性质没有进行确诊,腹腔镜转开腹对神经鞘瘤实施完全性切除,未遵守神经鞘瘤手术剥离的手术原则,导致患者神经受损,右下肢活动受限;其次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在血管极为集中的腹膜后区域对肿瘤实施切除手术,应当提前预估相应的出血风险,但是医院并未提前备血,术中出血量达到1600毫升,术中紧急配血,虽大量失血未导致严重后果损害后果,但医生经验和技能不足会使手术存在极大的额外风险。
(三)手术中的应急处理不当
手术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突发情况,如大出血、心脏骤停等。如果医生缺乏应对经验,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止血、复苏等措施,患者的生命将受到严重威胁。在剖宫产手术中,若出现子宫破裂大出血,医生必须迅速果断地采取止血措施,必要时切除子宫以挽救产妇生命,任何犹豫或处理不当都可能导致产妇失血过多死亡。
二、术中麻醉不当
(一)麻醉前评估不足
全面且准确的麻醉前评估是保障麻醉安全的关键前提。这需要麻醉医生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疾病、手术史、过敏史等,还需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检查,评估重要脏器功能。若麻醉医生未充分了解患者的特殊情况,如患者患有严重的心肺疾病、肝肾功能不全或存在药物过敏史等,却未调整麻醉方案,就会给患者埋下巨大的安全隐患。像一位患有严重冠心病的患者,若麻醉医生在术前未准确评估其心脏功能,选择了不恰当的麻醉药物或剂量,在麻醉过程中就极易诱发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严重心血管事件,危及患者生命。
(二)麻醉药物使用不当
麻醉药物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剂量和使用方法。麻醉医生必须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身体状况以及手术类型等因素,精准选择麻醉药物并确定合适的剂量。药物剂量过大,会导致患者呼吸抑制、心跳骤停等严重并发症;剂量过小,患者在手术中会感到疼痛,还可能引发应激反应,影响手术进行和术后恢复。
(三)麻醉过程监测不到位
在麻醉过程中,持续、密切地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麻醉深度至关重要。通过监测,能够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常见的监测指标包括心电图、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等。若麻醉医生在麻醉过程中未认真履行职责,未能及时发现患者的生命体征异常,就会延误抢救时机。比如在手术中,患者的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若麻醉医生未能及时察觉,患者就会因缺氧导致脑损伤、心跳骤停等严重后果 。
三、器械使用不当
(一)器械选择错误
每一种手术都有其特定的器械需求,医生必须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的具体情况等因素,精准选择合适的器械。在骨科手术中,如果医生选择了尺寸不合适的钢板、螺钉等内固定器械,可能导致固定不牢固,影响骨折愈合,甚至需要二次手术 。在神经外科手术中,若使用的手术器械过于粗大,可能会对周围的神经、血管等组织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术后偏瘫等。
(二)使用方法错误
正确的使用方法是确保手术器械发挥正常功能的关键。如果医生对手术器械的操作不熟练、不规范,就容易出现问题。在使用电刀时,如果医生未能掌握好电刀的功率和使用时间,可能会导致组织过度灼伤,影响伤口愈合,增加感染的风险。在使用腹腔镜等微创手术器械时,由于操作空间有限,对医生的操作技巧要求更高,若医生操作不当,可能会损伤周围脏器,如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损伤胆管、肠道等。
(三)器械质量问题
手术器械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手术的安全和效果。如果器械本身存在质量缺陷,如器械的材质不合格、制作工艺粗糙、消毒不彻底等,在手术过程中就可能出现故障,引发严重后果。不合格的手术刀片可能在切割组织时发生断裂,残留在患者体内;消毒不彻底的器械可能导致患者术后感染,引发败血症等严重疾病。
手术环节,关乎患者的生命健康。医院必须加强管理,完善制度,严格执行手术规范,加强对医生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医生的专业水平和责任意识。医生应铭记使命,提升专业素养,在手术中保持高度的专注和严谨,用妥善的手术守护患者的生命健康。